走进国内各大机场安检口,一幕荒诞的景象正在上演:收纳筐内堆满被扣留的充电宝,五颜六色如小山。旅客们攥着登机牌,眼睁睁看着“电力生命线”被拦下,有人苦笑:“连苹果原装MagSafe都被没收了!”
这一切源于民航局近日发布的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一律禁止登上境内航班 。背景触目惊心——2025年前6个月,全球至少发生6起充电宝机上起火事件,韩国釜山航空一架客机甚至因此烧毁。锂电池在高压舱内起火后,灭火难度极高,复燃风险极大。
安全防线下的“误伤”乱象
新规本为守住安全底线,执行中却演变为“宁可错杀”的困局:
1. 品牌株连效应 旅客手持安克罗马仕的正规产品,仅因品牌部分型号被召回,即使批次无问题也被拒载。安克紧急推出“序列号验证工具”自救,建议用户向安检员展示截图,但繁忙的安检口哪有时间逐一核验?
2. 历史产品“被污名化” 小米PB2022ZM、华为早期型号等因生产于2023年8月前(3C强制认证实施前),外壳无标识,直接被判“死刑”。有旅客质问:“用了五年的华为充电宝从无问题,凭何今日成危险品?”
3. 快递断链,进退维谷 更讽刺的是,当旅客试图寄回被禁充电宝,顺丰京东等多家快递拒收锂电池。召回企业罗马仕的客服电话持续占线,充电宝陷入“带不上飞机,寄不回厂家”的僵局。
一刀切背后的监管惰性
民航局要求机场严格查验,但执行标准混乱:
深圳成都机场明确仅禁召回型号
乌鲁木齐等地却“无标识即扣留”
网友实测:同款充电宝在A机场放行,B机场被拒
安检员手持“品牌黑名单”机械执行,既无设备验证批次真伪,也无渠道现场查询召回范围。这种以禁代管的懒政,本质是风险转嫁——将安全责任推给旅客和基层。
破局需要精细化管理
要平衡安全与便民,或可采取分级策略:
1. 构建实时查询系统 机场配备扫码设备,连接市场监管总局召回数据库,10秒验证产品状态。安克已自发尝试此法,官方更应开放接口。
2. 设置临时回收通道 机场联合品牌方设立召回柜台,对合规产品贴标放行,问题产品现场置换(如南航曾试点充电宝租赁服务)。
3. 区分新老产品监管 对2024年8月前生产无3C标识但能提供安全证明的产品,设置过渡期。
民航安全不容妥协,但科学管理从不是非黑即白。
当安检口的充电宝堆积成刺眼的“科技坟场”,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监管只懂禁止,那技术创新与历史产品是否只能沦为时代的废品?
安全的长堤需要钢筋水泥,而非简单砌起一堵高墙。
财富牛-安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