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 曹宇悦)近日,57岁的杭州工人丁立(化名)下午三点在户外作业时,突感头晕、四肢乏力,自己及工友都以为是中暑了。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发现他有口角歪斜、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并非典型中暑表现,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
“近期持续高温,医院接诊的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明显增多,近半个月来收治了30多例,其中部分患者就医前误以为自己是中暑。”7月8日,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舜源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常以为脑血管疾病在冬季高发,其实在夏季高温天也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郭舜源介绍,与冬季高发的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引发出血)不同,夏季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常见,即“”。夏季出汗多,人容易脱水,继而造成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血管堵塞风险;空调、冷饮等造成的温差变化也可能导致血管频繁收缩舒张,影响血管调节功能。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舜源问诊患者。医院供图
“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和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警惕,特别是当脑卒中发生在高温环境下时,要注意与‘中暑’相区别。” 郭舜源提醒,中暑初期表现为大量出汗、口干、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体温升高至40℃以上,后期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而脑卒中的典型表现可通过“120口诀”进行判断,即“1看2查0听”——看患者是否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检查患者单侧上肢是否无力、下垂,聆听患者是否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
“中暑常表现为四肢无力,而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无力往往发生在单侧。若患者出现突发的面部不对称、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即使伴有头晕,也千万不要简单归因于中暑,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20或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郭舜源强调。
高温天如何防范脑卒中?郭舜源提醒,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夏季每天要足量饮水,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温天气应避免在烈日下运动,饭后不宜立即锻炼,以防血液集中于消化系统导致脑供血不足。此外,高血压患者需根据季节调整用药,每日早晚测量血压,若发现血压持续偏低,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因降压过度增加脑梗风险。
财富牛-安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