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瞻淇村,日头将古巷的石板晒得发烫,安徽农业大学赴歙县“鱼鉴华年”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便已攥着笔记本穿过古巷、钻进田埂——他们要从实践中,读懂另一本关于乡村的书。
老屋梁上悬着“游动的根”
瞻淇村鱼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观海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专注地削着竹篾。交谈中,汪观海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多年非遗传承心路:从初时的雀跃欣喜,到中途的困惑迷茫,再到如今千帆过尽的从容坚定。他欣喜地提到,村里不少年轻人已开始接触非遗传承,不仅会制作鱼灯,耍起来也格外灵动。他指着案上的草图说道,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欣赏鱼灯,当地不少中小学在手工课里还教孩子们画鱼灯、学扎架,孩子们上手很快。
走访时,巷口纳凉的大妈摇着蒲扇笑道:“到晚上鱼灯亮亮的,娃娃们都追着跑,人多了热闹,小卖部也旺。”鱼灯透着光,这门手艺正借着课堂与烟火气鲜活地传承下去。
展开剩余69%农场里藏着 “循环的巧劲儿”
“土地得歇口气。”歙县田梗园家庭农场里,指甲里还嵌着泥土的农场主方文淮说起土地轮作的门道,他一手打理着处处蕴含着生态密码的七十余亩农场:西红柿与黄瓜轮茬种植;稻田里蹦跳的青蛙是雇来的除虫工,蜂场里的中华蜜蜂是花粉授粉的大功臣;喷灌管道既能浇水解渴、给叶片“降温松绑”,也能把肥料、药水精准喂到根下。
方文淮自2004年开始种植葡萄,如今已从事园艺产业20余年。他曾数次在安徽农业大学进修,这让他清楚认识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力量,因此,在旁人看来的“额外成本”——每亩地1.2万元的喷灌设施投入、专门引种的青蛙、每年定量维系的蜂场,在他眼中确是对土地的“长期投资”。皮肤黝黑、手掌结着厚茧的方文淮乍看像位守着田垄的老把式,可他的“轮作周期”“生物防治”,又透着科班生的严谨。如同鱼灯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这位新农人也秉持着科学种地的新思路,在泥土里摸索出生态增收的新门道。
鱼灯影里藏着 “共生的理”
在鱼灯工作室,全国数字化传播典范、“文化抢救者”与“黄山好人”称号获得者、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一一展示鱼灯文创产品,并向队员们介绍鱼灯非遗核心的“戏鱼灯”表演蕴藏的传统寓意——“鲤鱼摆尾”寓意吉祥富足,“鱼腾千里”体现自强不息,“如鱼得水”表达刚正不阿,“鱼跃龙门”寄寓前程似锦。在新媒体时代,以郑冬蛟为代表的传承人正积极运用短视频等平台,探索“非遗+新媒体”模式,让这项百年技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古巷里,数十盏灯蜿蜒游动,光影在墙上晃动摇曳,仿佛水里的鱼真的游进了巷子,这一刻,瞻淇村鱼灯团队一直强调的“守着文化根脉”,在光影里显得格外清晰。队员们望着活灵活现的鱼灯舞,忽然品出了其中的意味:鱼灯的传承不仅要连着传统的根脉,还得在手艺中添新花样;庄稼要长得好,不仅要守住生态的根本,还得运用现代科技。传承与创新,就像这鱼灯的光与影,相互依存、共同前行。
走访中,团队的脚印从非遗古巷延伸至农田垄间,笔记本上记满了农场的循环妙招、瓜田的增收故事、鱼灯里的传承之道。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正是乡村振兴的模样——有文化的温度,有产业的活力,更有年轻人可触摸、能读懂的生机。青春的脚步踏在这片土地上,也显得愈发踏实。
本网见习记者 陈璐
发布于:安徽省财富牛-安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