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福州多所高校的铁栅栏边,每天上演着特殊的“交接仪式”:外卖骑手将餐食从栏杆缝隙中递入,学生们在垃圾桶旁或尘土飞扬的路边匆匆接过。这道被戏称为“外卖传递线”的风景背后,折射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棘手难题与健康隐忧。
铁栅栏与垃圾桶旁的“无奈之选”
尽管校方普遍出于安全卫生考虑禁止校外外卖入校,但学生点单热情不减。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午餐高峰时段,多处高校围墙外骑手云集,餐食通过栅栏缝隙或低矮处完成传递。
上图:福州某高校的外卖取餐在堆满垃圾的垃圾桶旁,食品安全环境堪忧。黄坚 摄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交接点紧邻垃圾堆放处,油渍与污物近在咫尺。一位学生坦言:“有时候时间晚了,食堂饭菜不多了。有时候又排队太长,不愿意排队,就偷懒点外卖,至于在垃圾堆旁取餐,无所谓,也顾不上了。”
双重风险:舌尖安全与人身安全亮红灯
针对该外卖乱象,记者采访了多所学校的辅导员,他们均表示,这种“栅栏交易”潜藏多重隐患:
展开剩余66%首先,食品安全无保障: 校外外卖来源复杂,部分出自无证小作坊,食材、加工、运输环节均缺乏有效监管,易引发食源性疾病。曾有学生反映食用外卖后出现腹泻症状。而且,很多外卖餐盒包装中存在塑化剂(PAEs)释放问题,商家将高温、重油食品装入塑料容器,学生长期食用,对身体伤害极大。
其次,取餐环境堪忧: 垃圾桶旁递取餐食,极易导致食品包装二次污染,滋生细菌,与高校倡导的健康环境背道而驰。
再次,人身安全风险: 学生聚集取餐常造成校门拥堵,影响正常通行;骑手赶时间在周边道路上随意停车、穿梭,也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堵疏结合” 方能破局
面对这一管理困境,多名家长呼吁采取综合治理:
一、高校食堂提质增效是根本。 高校食堂需提升菜品口味多样性、营养搭配与供餐效率,延长服务时间,设置平价特色窗口,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从源头上减少对外卖依赖。
二、高校可以考虑设立规范取餐专区。 校方可考虑在远离垃圾点、不影响交通的区域设立外卖集中配送点,配备货架,专人管理,实现有序、卫生交接。
上图:福州某高校的外卖“钻”栅栏,舌尖安全存隐忧。黄坚 摄
三、强化高校附近餐厅源头监管合作。 学校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定期公示周边合规餐饮商家名录,引导学生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外卖服务。同时加强对无证摊贩的巡查整治。
四、高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无保障外卖的健康风险及规范取餐的重要性。
多位受访家长表示:“理解孩子追求便利和口味,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希望学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提升自身餐饮服务的吸引力。”
上图:福州某高校的外卖“钻”栅栏,舌尖安全存隐忧。黄坚 摄
高校外卖“钻栅栏”现象,表面是管理博弈,实则是学生对餐饮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唯有以学生健康为中心,一手严控风险,一手优化供给,在校园的围栏内外构建起真正的“食品安全防线”,才能让家长安心,让学生吃得安全又满意。高校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不应在垃圾桶旁妥协,更不该以钻越栅栏的方式获得。(记者 黄坚 福建福州报道)
发布于:福建省财富牛-安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